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资讯

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 中深层地热能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 中深层地热能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绿色动能-地大热能

 

全球每10块光伏组件8块来自中国北京每3度电里有1度是绿电城市副中心中深层地热试验井项目成功落地……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今天拉开大幕,多场平行论坛不仅晒出全国京津冀绿色发展亮眼成绩单,更汇聚部委大咖、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碰撞前沿观点,发布技术成果与政策规划,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中国新能源领跑全球

北京树标杆、副中心当示范


开幕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不仅详细发布我国及北京绿色发展领域的亮眼成效,更围绕未来突破方向建言献策,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思和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王善成表示,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赛道上,我国已跑出“加速度”:“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成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也就是说,全球每10块光伏组件中,就有8块来自中国;每10台风电装备里,7台由中国制造,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绿色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更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国超3500万名生态环境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角落,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每天,超2亿人次主动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让绿色生活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日常。展望未来,王善成表示,我国将聚焦四大关键领域谋求新突破:持续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力度,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全国绿色发展大局中,北京的标杆作用尤为突出。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单鑫表示,北京正全力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绿色发展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北京在绿色转型中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大气治理成效被誉为“北京奇迹”。万元GDP能耗碳排放保持全国最优水平,煤炭消费占比降至1%以下。“北京将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到2027年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供北京样板。”单鑫说。


“一年来,北京已初步构建起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发布了北京市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进展,一系列亮眼成果勾勒出首都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她尤其提到“北京市加快发展先进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出台《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绿电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近3成,每3度电里有1度是绿电。”


区域协同发力让“绿色北京”更具活力。一年来,北京各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立足功能定位“一区一策”激活特色潜能,形成绿色经济多元增长极,实现“差异化发展、系统性协同”。其中,城市副中心出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培养“6+4”绿色产业,还通过北京光学仪器厂城市更新,打造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成为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杨秀玲透露,下一步北京将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等五大标杆引领工程,推动城市更新融入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成果。

 

在“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驱动北京绿色能源新未来”平行论坛上,5位行业专家分别从中高温地热发展前景及其对北京地热产业的影响、京津冀油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利用、中深层/中高温地热能的绿色高效开发天津地热高效利用技术及产业政策支持中深层地热温度分布规律特征等方面,传递行业前沿的经验和信息,为副中心绿色生态环境及城市建设平衡发展提供思路。


谈及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闫家泓表示,该区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域广袤且地势平坦,气候条件差异较小,土地肥沃度高,地下潜水储量丰富,这一先天优势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可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具备规模化开发的先天条件。


地热能具有绿色、稳定、高效的供热属性,同时作为供热热源所具备的韧性强是更大的优势,在资源富集的地区实现规模化开发清洁供热双碳目标的首选能源。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孙彩霞也表示,2020年,中国实现地热供暖面积14亿平方米,其中水热地热占40%,浅层地热占60%,位居世界第一,占区域供暖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预计截至2025年供热规模将达到21亿平方米。全国现有建筑面积约700亿平方米,地热能为基础能源清洁供热规模化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据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保障房(D、F地块)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已成功实施。该项目钻探地热井共5口,建设地下热源站1座,项目采取中深地层“取热不耗水、等量同层回灌技术,实现了地下水量不减少、水位不下降、水质不降低,并有效预防地面沉降,确保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运用地热与市政大网耦合模式为居民家庭提供可靠的供暖保障。


此外,副中心站枢纽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试验井项目成功落地,验证了2745米深的地热井热泵系统为枢纽供暖的技术可行性,且单井稳定输热能力实现 550千瓦,最高超过 660 千瓦,突破了行业内对北京中深层地热单井输热能力的预期。

 

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尺,副中心ESG手握“王牌”——不仅有“两区”政策叠加优势,还坐拥国家气候投融资、全国首个园林绿地碳汇等多项国家级试点。在此基础上,副中心出台《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社会治理(ESG)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推出39条具体措施,其中29条为通州自主创新,为ESG发展筑牢政策基石。


企业服务层面,副中心精准发力。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仟亿达集团为试点,联合专业机构助力企业提升ESG信息披露能力,目标2027年区内上市企业披露率达90%;2023年通政基金设立全国首支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为优质项目注入资本活水。同时,全国唯一的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年初落地,9月上线的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数据平台,更接入5000余家上市公司数据,多维度拓展ESG应用场景。


人才与服务生态同样“硬核”。副中心ESG专家人才库汇聚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学者及国际企业代表,打造“智力引擎”;ESG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培训、评估等功能,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何晶透露,未来通州将进一步完善ESG理论体系、深化绿色价格认证研究,全力将副中心建成ESG创新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