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资讯

甘肃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一、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能源结构煤炭为主,环境压力较大。同时,省内部分区域冬季寒冷漫长,清洁供暖需求迫切。甘肃省拥有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禀赋,加快其勘查开发利用,既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优化本省能源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2024年3月,《甘肃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并将地热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优势矿产重点推进。这为甘肃地热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勘查工作现状

 

总体程度偏低:全省地热资源的系统性、专门性勘查工作开展较晚,投入资金和工作量相对不足。相较于煤炭、金属等传统优势矿产,地热勘查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较大差距。

 

投入工作不均衡: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部分地段(如敦煌、金昌、张掖)和兰州周边等经济相对发达或有明确开发需求的城市区域,以及已知温泉点周边。陇东盆地等潜力巨大区域的大规模勘查刚刚起步,祁连山、西秦岭地热带整体勘查程度很低,存在大量“勘查空白区”。

 

成果精度有限:现有勘查资料多为基础性调查或初步评价,对资源量(尤其是可采资源量)、热储参数(渗透性、回灌能力)、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掌握不够精准,难以完全支撑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规划和项目设计,存在一定的开发风险。

 

(二)开发利用现状

 

开发规模小、程度低:全省地热能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低。开发方式以温泉洗浴、疗养、旅游等初级利用为主,供暖(尤其是中深层地热供暖)、农业温室种植、工业干燥等规模化、高效化利用处于起步或小范围示范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利用技术相对简单:绝大多数已开发项目采用“取热不取水”或“直接利用+尾水排放”的模式。对地热资源进行“取热取水”综合利用(如提取矿物质)、梯级利用(如高温发电-中温供暖-低温养殖)以及保障可持续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同层回灌”的应用非常有限,且存在技术难题。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瓶颈

 

(一)勘查程度低,资源家底不清,风险大

 

资源评价精度不足:大量区域缺乏系统性勘查,资源总量、可采量、分布特征不清。勘查空白区占比高,潜在资源未能有效识别。

关键参数缺失:热储的渗透性、孔隙度、回灌能力、动态补给能力等关键参数获取不足,影响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估。

 

投资决策依据不足:企业和社会资本因资源不确定性大、开发风险高而投资意愿不强,限制了市场化进程。

 

(二)市场化开发程度低,投资吸引力不足

 

地热勘查开发(尤其是中深层)初始投资巨大(主要是钻井成本、开发投资),且项目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较高。当前没有成熟的、可复制的商业投资和运营模式,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

 

(三)规划引导与产业融合不足

 

省级地热专项规划或详细实施方案尚未完全落地,与国土空间规划能源规划供暖规划文旅规划等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项目选址、用地、并网等环节存在障碍。当前利用主要集中于初级消费(洗浴),与现代农业温室养殖)、健康产业(康养)、特色旅游温泉小镇)等深度融合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地热资源的综合价值,经济效益未最大化。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

 

尽快编制实施省级地热专项规划: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求,结合生态环保水资源管理约束,编制甘肃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5年)》,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区域布局(优先开发区、鼓励区、限制区)、技术路线等。

 

精准划定靶区与项目库建设:在规划指导下,优选资源条件好、市场需求大、开发条件优的区域(如陇东盆地核心区、兰州-榆中盆地、河西走廊重点城市群、优质温泉点周边)作为重点勘查开发靶区,建立省级地热开发重点项目库。

 

加强规划协同:确保地热规划能源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规划充分衔接,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

 

(二)加大勘查投入力度,摸清资源家底

 

设立地热勘查专项资金:省级财政设立地热资源勘查专项,并积极争取国家地质勘查基金、清洁能源发展基金等支持,持续加大公益性、基础性勘查投入。

 

聚焦重点区域与空白区:优先保障重点靶区的勘查投入,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空白区勘查新机制,适度降低空白区项目绩效目标要求,鼓励地勘单位和企业向空白区进军。

 

坚持绿色勘查: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勘查设计、施工、恢复全过程,采用环保钻探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省级层面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协调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领导牵头,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能源、住建等部门参与,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简化优化审批流程。

 

创新审批机制:探索地热项目“矿权+取水许可”联办机制或“一站式”服务。对实施同层回灌地热项目,研究制定区别于普通取水的许可管理办法,简化程序、优先审批。明确回灌水量视为资源节约量,在取水许可总量中予以核减等激励措施。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

 

(四)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大力推广地热清洁供暖:将中深层地热供暖作为城市(尤其兰州、金昌、天水等)和县城清洁取暖的重要路径,纳入城市供热规划。鼓励在新建城区、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地热供暖

 

发展特色“地热+”产业:

 

地热+现代农业:在河西走廊、陇东等地推广地热温室种植(蔬菜、花卉)、水产养殖(热带鱼、虾)、农产品烘干等。

 

地热+康养生:依托优质温泉资源(如麦积、武山、通渭),发展高端温泉康养医疗保健、康复疗养产业,打造特色康养小镇。

 

地热+文化旅游:将温泉开发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温泉旅游目的地。

 

(五) 加强示范引领与宣传推广,打造甘肃品牌

 

在重点靶区(如陇东盆地、兰州、河西走廊节点城市),高标准建设集“勘查-开发-回灌-梯级利用-智能管理”于一体的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充分展示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环境效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及时总结省内外优秀地热项目的规划、技术、管理、融资模式等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库,在全省范围内宣传推广。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加强对地热资源清洁可再生特性、利用价值、成功案例的宣传,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地热产业的认识和接受度。支持企业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热开发利用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推动甘肃省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措施。关键在于:强化科学规划引领,精准布局发展重点;持续加大勘查投入,特别是空白区风险勘探,摸清资源底数;集中力量攻克回灌等核心技术难关,提升开发利用效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取水许可等制度障碍,完善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大力推广地热清洁供暖,积极发展“地热+”特色产业,实现多产融合;建设高水平示范工程,加强科普宣传与品牌建设,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