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与编录

  1.2.1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工作
 
  其内容主要有岩芯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水温观测、涌水现象观测、冲洗液消耗量和性质变化观测,以及钻进过程中钻具陷落、掉块、塌孔、涌砂等异常现象的观测记录等等。
 
  要求在现场及时进行,否则可能造成岩芯位置错乱,岩石的某些特征因风化购而改变(如粘土岩、泥岩风化干后崩裂、颜色变浅、气味消失等),造成原始记录错误或遗漏描述内容。所以要救每次提钻后,及时填写岩心记录和岩心标鉴,测算岩心采取率和进行岩心描述。岩心采取率是评价岩石破碎程度,间接判断岩石透水性,确定含水层层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故要求在完整的基岩中,岩心采取率不得少于70%,在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和岩溶裂隙带中采取率不得少于30%。
 
  另外要着重岩心裂隙的观察和描述。,要求指出裂隙面的倾斜度,并进行分类,各类裂隙的宽度、裂隙面平直或粗燥程度、裂隙的闭合和填充情况。裂隙的发育程度可根据岩心采取率、来计算岩心裂隙率(h)
 
  h=∑b/L·β100%
 
  L—进尺长度(m)
 
  β—相应L长度的岩心采取率;
 
  ∑b—在L段内平行岩心轴线,直线上所测得的裂隙或溶隙的总长度(m)。
 
  此外,为了判断含水与否,要特别注意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痕迹的观察。如铁质、泥质、钙质充填及薄膜;灰岩裂隙面上的溶坑、溶檀等。
 
  1.2.1.1水位的观测
 
  包括初见水位、提钻后与下钻前水位、终孔后稳定水位。
 
  1.2.1.1.1初见水位是钻孔中开始出现的水位。
 
  1.2.1.1.2回次水位观测
 
  (1)一般要求钻进中每提钻后,下钻前各观测一次水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即每回次观测一次)
 
  (2)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水位涌出孔口,可不测回次水位,但应在下钻前观测一次涌水量。
 
  (3)水位深度大于100米时,可以酌情处理。(终孔稳定水位可利用物探测井确定)
 
  (4)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水位其本稳定后,可改为每四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重新钻进
 
  (5)水位测量工具的深度记号要清楚准确,便于读数。单位用米,读至小数点后二位。
 
  1.2.1.1.3稳定或近似稳定水位观测
 
  (1)钻进中遇有严重漏水、涌水的层断,应根据需要进行稳定(静止)或近似稳定水位的观测,必要时可将钻孔改为专门水文孔,进行抽水、放水试验。
 
  (2)稳定(静止)水位
 
  终孔后要进行稳定水位观,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即
 
  观测时间,开始一般可按1、2、2、3、3、4、5、7、8、10、15分钟间隔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到稳定。
 
  (3)近似稳定水位观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观测。
 
  A每小时观测一次,连续三次水位无变化;
 
  B 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10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D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位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小时。
 
  1.2.1.2冲洗液性质变化及其消耗量的观测
 
  冲洗液的性质,在现场主要是指:颜色、稠度、比重、含砂量的改变。它一般反映孔底情况发生变化。
 
  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化。
 
  1.2.1.2.1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观测一次。不足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发现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观测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
 
  1.2.1.2.2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钻具下运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观测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观测结果呈原有量,然后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直至钻孔终了为止,每次观测结果呈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加入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计算公式如下:
 
  原有量十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
 
  1.2.1.2.3涌水量的观测
 
  钻进过程中,孔口突然涌水、是孔底揭露自流含水层最可靠的标志。应立即记录涌水时的钻孔深度,并接套管或压力表测量其水头高度和自流量。
 
  1.2.1.3其它现象的观测
 
  当钻孔中出现气体逸出,钻具陷落、孔壁坍塌、涌砂等现象时,应记录其发生的起止深度以及这些现象发生的状况。
 
  1.2.1.4钻孔的编录工作
 
  12.1.4.1根据钻探班报表,整理岩芯,校正岩芯长度,深度和岩芯采取率。结合原始岩芯描述,确定地层分层深度,地层时代和岩性的分层位置。,并根据每个层位和岩性段的特征,按层位和岩性段采取有关样品保存、以作实验和鉴定之用。
 
  1.2.1.4.2综合岩芯观测资料和钻进中水文观测记录及测井资料,确定含水层位及其深度、厚度、水位等特征。
 
  1.2.1.4.3整理钻孔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如不同深度的孔径,止水深度,方法和效果;套管口径及深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