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勘查地球化学在解决基础地址问题中的初步应用期

  1.区域性化探工作的开展。
 
  1952年,我国地质部建立了第一个化探机构。随后,石油、冶金、核工业等部门相继组建化探队伍,在矿区和区域上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地球化学测量,获取10多种元素的系统资料。从1956年开始,明确了要在区域地质测量中运用地球化学方法(戈别尔柯AB,1960)。新疆、大兴安岭、秦岭和南岭四个区测队进行了1:20万金属量测量和水化学测量;物探局综合大队在燕山地区,四川湖南物探队在省内进行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赵金山,1957;李善芳等,1962)。在这种性质的工作中,便注意到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例如,在四川会理地区,地质部西南物探大队按苏联规范进行大面积(共300 km2)1:5万化探时发现,Cu、Ni异常除与反映超基性岩体的磁异常吻合外,超基性岩体外围的一些单独Cu异常也是前震旦系变质岩的反映(杨泗麟等)。冶金(有色)系统在以矿产勘查为主的化探工作中,强调要以地球化学场的观点来研究异常,注意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因素,收集地质信息,解决与找矿有关的地质问题(欧阳宗圻,1979)。
 
  2.化探与区测工作结合。
 
  20世纪60年代初,地质部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意见》(1960年)和《对当前地质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1961年),指出物化探方法“对加深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促进提高地质工作起着重大作用”,要扩大物化探“在区域测量、普查勘探中的应用,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地质效果”。同时,作出了在地质测量中配合开展金属量测量的部署,各省、区不仅成立物化探队,在区域地质调查队中也设立化探分队。这种组织措施促进了化探在研究基础地质问题中的应用。在1962年召开的地质部南方普查区测会议上,李善芳对化探在地质测量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指出:由某些特征元素含量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区分不同岩性的岩体,如铬、镍、钴等元素可以清楚地反映基性岩体或划分某些地层,而钼、锫、铅、镓等则用以区分酸性岩体。化探资料可指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如秦岭区测队根据大片钨钼异常发现了灰岩区内出露和未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进而发现了矽卡岩型钨钼矿;江西省地质局1:20万金属量测量圈出的地球化学异常与主要深大断裂相吻合,说明化探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扩大我们对一些地质现象及矿床本质的认识(李善芳等,1962)。
 
  领导部门的部署和推动,促进了地质调查中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在区调队的工作中效果尤其明显。例如,湖南区测队把金属量测量、岩石样和重砂配合起来使用,通过分析稀有和分散元素,发现这两类元素的异常与区内花岗岩有一定关系(湖南区测队,1960)。
 
  湖北区测队在17幅1:20万、2幅1:5万地质图的填图中开展化探工作,除土壤测量外,还进行了剖面岩石采样,查明了地层中的元素分布特征,为地层对比和划分提供了依据,并研究地层沉积环境,对侵入岩的含矿性作评价(湖北区测队综合组,1975)。广东区调队利用化探和重砂资料对比地层,研究各构造旋回断裂与矿化活动的联系,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研究等方面也取得进展(广东区域地质调查队,1977)。还有许多省、区的区测队也取得了类似成果。地科院物探所对50年代以来我国化探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隋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指出我国打破了苏联金属量测量的框框,形成了包括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水地球化学测量在内的整套方法(地质科学研究院物探所,1977)。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段时期内:配合区测填图进行的化探工作,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整;所分析元素的种类和数量还不够充分和系统,分析手段还主要是半定量光谱等方法,图幅间的资料和成果难以对比;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方法还不够规范,基本处在“看图识字”、“对号入座”的状态。
 
  3.区域化探资料重新整理。
 
  这一时期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区域化探资料的重新整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单位(如云南江西等省地质局)敏感地认识到这类工作的意义,就开始利用已有的化探资料编制区域性的地球化学图(本书“史料汇编”,1963)。1975年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区域化探会议上,皖、浙、赣三省进一步酝酿协作,提出请物探所牵头,重新整理三省边界的第一代区域化探资料;这项工作试验成功后,当年就举办了全国区域地球化学短训班,请谢学锦授课,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谢学锦,1977)。这些工作得到了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77年9月,国家地质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区域化探工作的几点意见》,同文附发了《关于重新整理1:20万区域化探资料的意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此后,各省局把它作为重要任务完成,据之在基础地质问题上提出了新认识。例如,内蒙古湖南福建河南河北青海等省区都报道过这样的成果(内蒙古物探队,区调队,1978;罗素菲,1979;张焕民等,1980;张洪,1982;周庆来等,1982;张世高,1986)。1979年10月,地质部物化探局、科技局和区调局在北京召开了南方十省区1: 20万区域化探资料重新整理汇报和经验交流会,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意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把20年来在矿产勘查和区测填图中形成的分散化探资料,按统一的方法和规格集成起来,首次形成了有序的区域性地球化学资料,不但有利于找矿,也为解决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资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