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勘查地球化学在解决基础地质问题应用技术的发展创新期

  1.区域性基础地球化学资料有了质的飞跃。
 
  至2000年,我国区域化探(1 2 20万~1:50万)已完成超过600×104 krT12,采集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等样品约650万件,测定39种元素,按国际分幅编制了近1 000幅1 :20万地球化学图,大部分省区编制了省区地球化学图,按地质构造单元分别编制了10个重点成矿带的地球化学图。20世纪90年代,物化探所利用837个1:20万图幅的资料,编制了39种元素全国1 :500万地球化学图和】:1 000万地球化学图集。在这些图上,我国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在地球化学性质上的特点和差异清晰可见,为全国乃至全球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宝贵依据,受到国内外地质专家的好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以省级区域化探数据库信息系统(PGD2.o)的设计及开发思路为基础,研制开发了“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Geo MDIS 2000)”,为方便地使用这些数据提供了一套高效而实用的软件工具。在全国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基础上,谢学锦倡导开展“76种元素地球化学图编制试点研究”,以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为试点,研究周期表上除气体和人工元素以外的所有元素的地表分布。它的完成和随后将要进行的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将为我国的资源评价、环境监控和若干基础科学的研究提供海量可靠的信息。这些资料不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找矿信息,而且为区域地质填图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地球化学依据。
 
  2.化探资料在掩蔽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化探在出露区配合地质填图的经验,相态分析及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和试验,为化探在掩蔽区地质填图中研究地质问题,推断地层、构造创造了前提。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地质观测难及的东北和西部森林覆盖区、荒漠区,安排了一系列用物化探方法揭示和预测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的项目,形成了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取得了肯定的成果。通过这类工作,把在出露区将地质构造与化探异常相对应的“正演型”解释,发展成据覆盖层异常判断基底地层构造的“反演型”解释,为提高掩蔽区地质填图质量和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
 
  3.区域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的创立。
 
  20世纪80年代初由张本仁提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思路,10多年来经过在一系列成矿区带研究中的实践和完善,在国际上正在探索、竞相研究的区域地球化学领域,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涂光炽,1994)。它以基岩采样为基本手段,不同于一般的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也有别于常规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开辟了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与地质研究密切结合的新途径。从成矿带找矿和具体地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造山带大陆动力学研究,大大提高了地球化学方法在重大地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多学科配合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重大研究项目中,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显著地促进和深化了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丰富并提高了我国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张国伟等,2001;张本仁,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