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用勘查地球化学的技术来评价和划分、对比岩浆岩

  在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中,岩浆岩的划分与对比是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此类问题,不仅采用对岩体采样(基岩采样)的方法,还可利用次生介质的区域地球化学测量资料,从而扩展了研究这类问题的范围和视野。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依据岩体中宏量元素(岩石化学分析资料)、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布和分配特征,元素丰度及与之相比的富集或亏损特征,元素组合的时空变化规律等,可以从地球化学角度更准确地区分和划分岩体,阐明岩体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对岩体含矿性评价给予了更多的注意。
 
  在各部门的化探实践中,对用勘查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岩浆岩和评价含矿性,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起,地质部物化探所就提出研究岩体含矿性的课题。80年代以后,他们针对寻找金伯利岩及其含矿性评价的任务,专门研究了相关的地球化学方法,并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基层单位结合找矿任务,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东秦岭地区中酸性花岗岩类岩体十分发育,且与成矿关系密切,为区分它们与不同矿产的成因联系,依据金堆城一栾川一带36个岩体的岩石化学资料,用12个常量元素指标作簇群分析。Q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可分出2大群岩体:第I群为燕山期前的中性岩体,与本区的矿化无关;第Ⅱ群为燕山期的中酸性岩体,与本区内生矿产关系密切,而它们的不同演化阶段和岩相对成矿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对Ⅱ群岩体的进一步研究,又分出2个亚簇和4个簇团,其中,演化阶段最高的富硅富钾酸性岩簇团Ⅱ2-4,与该区大中型矿床关系最为密切。这种研究更好地揭示了岩体与成矿的内在联系,也被勘探工作所证实(王定国等,1980)。在新疆“305”项目中,地矿部物化探所承担了“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及岩体含矿性评价”等4个主要项目,取得的成果指导了阿舍勒铜锌矿的深部找矿,对1987年主矿体的发现,提供了重要地球化学信息;在喀拉通克发现了X号隐伏岩体,第一次建立了与基性岩有关的Cu、Ni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冶金(有色)部门在这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探讨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岩浆岩体含矿性,提出以岩浆作用的控矿地球化学要素(岩浆成分及成矿、运矿组分,结晶、分异、混染过程,侵入深度,自变质交代作用等)为基础,研究岩体含矿性的地球化学指标(控矿和成矿的特征元素,元素含量关系,挥发分,分异程度等),确定不同岩类岩体(基性一超基性岩体,中酸性岩体等)的含矿性评价标志,以及相应的野外和室内工作方法(郑天佑,1974)。80年代,冶金地质局开展了“成矿区带化探编图及成矿预测方法”研究项目,其中就提出了研究岩浆岩含矿性的任务。在广东石菜一云浮  成矿区,开展了确定岩浆岩地球化学背景值、建立基础地球化学资料的工作,并根据25个花岗岩类岩体的研究结果,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认识。例如,与世界同类岩体相比,这些岩体的常量元素特征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很难据之区分含矿与非矿岩体;而不同时代岩体的微量元素富集特点不同,可借助“丰度”及富集系数来判断它们的含矿性。根据他们的经验,有3方面的判据:①成矿元素富集系数平均大于15;②矿化剂(S、F等)的富集系数高有利于含矿;③可依据F+Sr、Li+Rb. Sr+Ba三元图解来评价含矿性。
 
  例如,含铜钼矿的中酸性岩体,Cu、Mo及s的富集系数平均大于20;含钨锡的酸性岩体,W. Sn、Mo及F、s富集系数平均大于15;而它们在三元图解上的投点,可更清晰地反映出它们的控矿地球化学要素(朱坚毅等,1982;初绍华,1986)。在鄂东中酸性小岩体的含矿性评价中,除了用常量元素判断岩体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成矿(Cu、Mo.
 
  Pb、Zn)及伴生(Ag.w、As、Au等)元素的富集程度外,还探讨了元素的频率分布、水平分带、单矿物(黑云母中的Cu含量)等特征,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斑岩铜矿和矽卡岩铜矿,提出了8项岩体含矿性评价准则(林振茂,1980;林振茂等,1986)。
 
  中南冶金地质608队在研究与斑岩铜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时也查明,黑云母中卤素含量与成分对区分含矿与无矿岩体有指示意义。
 
  核工业部门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放射性测量结果评价岩浆岩体及其含矿性,亦卓有成效。例如,北京第三研究所在80多个岩体上开展研究,用伽马能谱仪测定了5 000多个U、 Th、K数据,提出以最佳配分参数(MA)、活性铀参数(Mh)、岩体后期改造作用参数(M_)为依据,划分出4类岩体:贫铀源的,尽管其M2值大,也难以形成铀矿;可提供铀源的,为一般可成矿岩体,若M.>4,就可能形成铀矿体;富铀源的,为良好成矿岩体,若Mz >2,即可成矿;特富铀源的,为优良成矿岩体,只要Mz>1.8,即可成矿。建议在测区先用此法评价和筛选岩体(马宗祥,1986)。为使区域性放射性测量资料更好地用于找矿,针对地表y能谱测量值与目标客体采样测定数值存在差异的问题,研究了它们之间变异关系,证明两者具稳定的正相关性。据此,提出用平衡特征参数(f)来表征两种测量值的比值,并确定了不同含铀客体(地层、岩体)的,值。例如,钠长岩与花岗岩的该比值分别为1·36和0.70可据之利用地表y能谱测量结果更方便地发现和评价成矿岩体(胡昌汉,1986)。
 
  除岩体含矿性评价等找矿应用,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对解决许多地质问题都有关键意义。在这方面,科研和教学部门的研究工作成果颇多,研究方法与地质方法结合得更为紧密,基岩采样被作为基本手段,常规的岩石化学数据、元素丰度资料、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同位素资料被更多地使用,特征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也发挥着特殊作用。例如,在东秦岭的花岗岩类研究中,于1.5×104 km2范围内,对4个构造单元中各时代的55个岩体系统采集新鲜岩石样品,分析了164个岩石化学样品、958个微量元素样品、114个稀土元素样品,得出该区花岗岩类51个元素的“丰度”。据之查明,各构造单元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基本反映了区域地壳的总体特征和区域地壳组成的不均一性,为区域构造一地球化学分区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也说明了区域成矿作用特征(张宏飞等,l994a)。主要采用K. Na、Ca,Rb、 Ba、Th、 Zr、Nb、 Ta、Sr、Co、Ni等微量元素及稀土和同位素资料,探讨了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岛弧花岗岩类成分极性及成因,说明了俯冲带两侧元素含量和指标的变化(张宏飞等,1994b)。通过研究岩石化学特征和Sr同位素比值,推断出广东韶关地区花岗岩浆作用的物质来源系地壳沉积物,说明了与之相关的钨矿中钨的富集条件(骆庭川等,1986);通过研究宏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的变化趋势,得出北秦岭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在岛弧环境下生成的结论(骆庭川等,1993)。在鄂东南地区,依据区域化探资料查明,以襄广断裂为界,富铁族元素的大别变质岩区属古陆壳,而富亲石元素的扬子地台属古洋壳;在扬子准地台内,又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出大冶台缘岩浆带和幕阜山内陆构造岩浆带,两者有不同的成矿特征(张德存,1986)。
 
  应该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资料(有时配合基岩采样),就可以解决与岩浆岩体有关的许多地质问题。例如,应找矿之需要,山东地矿局物探大队从1961年起,就用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测量普查金伯利岩,到20世纪90年代,该队总结出金伯利岩的物化探异常模式,化探异常寻找金伯利岩的有效率约为70%。湖南物化探队凭借水系和土壤测量资料,以Cr、Ni、Co、Mg、Ti作指示元素,通过其异常强度、相关系数和元素比值等指标的分析,寻找和圈定了基性、超基性岩体(汪治国,1977)。在小秦岭地区,以1:5万分散流测量资料为基础,配合岩体和矿床的地质研究,从地球化学场的研究来认识地质演化过程,剖析岩体与成矿的因果关系,解决了单纯地质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从地质演化加深了对地球化学场的理解(杜得禄,1990)。水系和土壤测量与剖面性或面积性基岩采样配合,依据不同类型元素丰度和相关关系的判别,辅以岩矿鉴定、硅酸盐分析、矿物和物相分析,对不同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并对岩体的含矿性做出评价(张大任,1982;杨家聪等,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