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行业资讯

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期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进入“规模化”新阶段。截至今年7月,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22亿千瓦,占总装机60%,其中风光合计装机近17亿千瓦,占比46%。这一成就背后,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日益凸显,而清洁供热作为非电利用的重要方向,正成为破解消纳难题的关键路径之一。

       

       农村是我国冬季供热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有望带动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新机遇。目前农村供热情况如何?可再生供热面临哪些挑战?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还需完善哪些方面?为此,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副秘书长王卫权。


  形成多元化开发格局

  在清洁供热领域,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开发格局。数据显示,我国浅层地热供热面积已接近10亿平方米,水热型地热达到3.7亿平方米,太阳能采暖覆盖2000万平方米,而生物质能采暖则呈现出“初期快速增长,后期稳定发展”的态势。


  王卫权分析说:“东北地区主要采用生物质采暖,西北地区则侧重于电力供暖,而华北地区则呈现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特色。”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反映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也体现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理策略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行业发展仍面临着多重挑战。王卫权坦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首要障碍,供热管网农村配电网容量不足,限制了清洁能源的普及。此外,新技术在农村的适应性较差,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技术推广的难度。“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波动——部分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因补贴取消导致破产停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清洁供热的能力。”


  王卫权指出,当前农村能源供热存在四大矛盾:第一,政策体系的操作性不强,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其次,环境效益和减碳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量化;第三,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最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用户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在“双碳”目标下农村能源转型的进程。


  多重利好重塑经济性

  “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期。”王卫权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正式实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保障农村生活用能”等条款,明确了农村能源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风电光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将重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模型——低谷电价降低将使电供暖成本大幅下降,为绿电供热创造商业可行性。


  在政策方面,王卫权提出要特别关注三个动向:一是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涵盖地热、生物质、太阳能风能等多种技术路线,为地方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二是《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放宽农村项目限制,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扫清障碍;三是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县建设,对非电应用提出明确指标要求,包括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清洁供暖等具体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注入新动能。“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王卫权解释,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等项目,既能改善农村环境,又能创造就业机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王卫权特别提到,农村地区临时性能源供应短缺时优先保障生活用能的规定,体现了政策对民生的关注,也为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提供了操作空间。


  面对这些机遇,王卫权认为,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充分利用政策窗口期,加快项目布局和技术迭代;二是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机制。“比如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电价波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要开发灵活的供热系统,实现低谷储热、高峰用能。”


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期-地大热能


 解码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新路径


  针对农村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发展路径,王卫权提出“零碳电力+零碳燃料”战略构想。“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生物质资源,应因地制宜构建‘自用优先、剩余外送’的能源体系。”王卫权解释,在电力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在燃料方面,要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生产应用。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王卫权强调多元化发展,比如在生物质热电联产适合资源丰富地区,采用光伏光热联用模式解决部分用电和用热需求,而用“生物质+”模式实现多能互补。“以西北地区为例,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新型能源产业生态,同时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储能和微网技术提升系统灵活性。”


  为推动上述构想落地,王卫权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能互补采暖标准,提高绿色电力在农村用能中的比例。同时建立统计机制,开展资源普查和消费统计,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制定五年及中长期规划,在三北地区实施差异化策略,并建立县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提升农民运维能力。三是坚持就地开发,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要求,优先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消费平衡。此外还需要创新商业模式,推广以租代售、绿色金融等模式,降低用户初装成本。


  “最根本的是要让农民在能源转型中受益。”王卫权强调,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散煤复燃问题。


  为此,王卫权建议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集体和农户入股、金融机构助力、设备商参与”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让农民从单纯的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产消者”,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