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零碳园区”卷起来了!十余省份开启“零碳省际竞赛”
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零碳园区建设终于在操作层面全面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发布零碳园区相关政策规划。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地方建设标准也陆续出炉,不同模式的零碳园区落地明显提速。
一场围绕零碳园区的“省际竞赛”已然开启!
01地方行动:十余省份抢先布局
江苏省由发改委牵头起草《零碳园区建设指南》,重点从基础设施、能源供给、能耗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建立了绩效评价机制。
安徽省发布《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明确到2027年打造5个以上零碳产业示范园区。方案配套地方标准体系,包括准入标准、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经信厅印发《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将“亩均论英雄”融入园区管理,要求园区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提高土地和能源利用效率。
云南省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制定《云南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创建15个零碳园区。云南突出“五个方面工作”,包括实现园区增量产业100%使用绿电、推行绿色供应链等。
贵州省工信厅发布《贵州省零碳工业园区评价要求(暂行)》,涵盖能源结构、碳排放控制等指标体系,采用园区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广东省依托行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低碳/零碳园区评定规范》,设置三级指标体系,将园区评定为低碳、碳中和、近零碳、零碳四个等级。
其他省份如内蒙古已发布地方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山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牵头制定团体标准《零碳(近零碳)产业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02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路径
各省在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中形成不同侧重:
·东部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更加强调与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革相结合,实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路径。
·中西部和资源型地区(如云南、山西)则突出发挥本地清洁能源和空间优势,探索“以绿赋能”的零碳发展模式。
在重点任务上,各省均涵盖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效、推进清洁生产等方面,但根据自身条件有所侧重:
·安徽着重建立能碳管理系统和碳账户
·浙江结合自身数字经济优势提出具体举措
在技术路径上,沿海先进地区更注重智能制造和数字技术的应用,资源富集地区更侧重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产业技术优势突出的地区鼓励园区攻关前沿低碳技术。
03评价机制:以评促建成共识
各省普遍认识到建立评价考核机制的重要性:
·安徽制定了零碳园区评价指数100分体系
·广东以评分评等级,零碳园区要求得分在90分以上
·江苏、浙江对基本要求未达标者“一票否决”在评价主体上,政府部门主导和第三方评估并存:
·贵州允许第三方机构评价
动态监督机制也逐步完善:
·广东明确称号有效期3年并定期复查
·浙江提出动态管理但细则尚待落实
04国家方案:如何向国家级看齐?
随着国家方案的出台,各省零碳园区建设面临新的统一要求:
基本条件对照
国家级零碳园区要求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近3年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且具备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
各省遴选的试点园区在开发区资质、管理规范和安全记录上大多符合要求,但在碳排放数据基础方面水平不一。建议尚未健全能耗碳排数据管理的园区尽快完善统计核算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对照
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核心指标和引导指标,其中单位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是首要刚性要求,未达标者不得通过验收。
各省指标体系大方向与国家一致,但严谨性和统一性不足。地方应逐步校准自身指标,把核心指标纳入“一票否决”范围。
碳排放核算方法对照
国家层面规范了碳排放边界和核算方法,要求核算范围包括园区内直接排放和购入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
各省对碳排放核算重要性已有共识,但在核算方法统一性方面存在差异。建议各省在地方标准中明确引用国家核算方法,确保数据口径一致。
05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范时代
国家方案的出台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统一规范,各省的先行探索为政策落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场“零碳省际竞赛”中,谁能在达标基础上做出特色,谁就能赢得产业转型先机。
对于园区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吃透国家方案、夯实数据基础、优化技术路径。那些在地方政策中“抢跑”的园区,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建设标准是否符合国家刚性要求。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一场环保行动,更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战役。当园区实现绿色低碳运行,其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效益,更是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园区低碳转型的赛道上,你的省份处于什么位置?
上一篇 > 国家能源局回复是否将大理州地热能梯级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纳入国家试点支持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