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中国地温分布规律具有的基本特征

  1.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温较高,而西部特别是西北部地温较低。中国地温分布区在东部、沿海及台湾和西部藏滇地区。中国的大中型盆地亦具有类似特点;东部盆地地温高,西部的盆地地温则偏低;但具体到每个盆地,其地温分布又具有大致的共同规律:在盆地的边缘常受地形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在浅部甚至深达1000m左右表现为低地温分布区,在盆地中部则因影响减弱使地温达到平衡,而表现为较高地温分布区。由于盆地大小和基底构造_的不同,地温分布则又常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在讨论地温与深度的变化时,许多图件都反映了地热增温级随深度而增长的这一共_ 规律性。然而,由于地下水的活动和岩石性质的不同,在中国的南部滇、黔、桂地区,台地区及南部海区,则表现出在一定深度内随深度地热增温级降低的现象。但是可以认为,在消除了上述影响之后地热增温级仍恢复到随深度而升高的情况。
 
  3.  中国地温梯度的分布与地温的分布是一致的。在讨论中发现中国的平均地温梯度约在2. 5-3. 0℃/100m之间,低于世界平均地温梯度3℃/100m。同样表明,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变化也是逐渐减小的,但在不同的地区其降低的速率不同,这可能与各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特征密切相关。
 
  4.  讨论中国地温分布是按中国的区域地质构造分作东、中、西三部分进行的;同时又可以昆仑山、祁连山和秦岭东西一线把中国分为南北两段,这两部分的区域构造特征在地温分布规律上也得到了较好的反映。如中国东部北段主要是由中朝断块、天山一兴安岭断褶系、乌苏里断褶系等的部分地区构成的松辽盆地华北盆地等几个大型盆地,而南段则以华南断褶系及扬子断块区的部分构成的山区和中小型断陷盆地,很明显南北二段的地温分布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部北段为中朝断块区组成的鄂尔多斯盆地,南段则为由扬子断块区组成的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两个大型盆地都具有地温分布较均一的特点,而云贵地区则受地下水活动和地形的干扰,而使地温分布复杂化,但由于该区具有较天深度(3000-4000m)的钻孔,尚可反映区域的地温基本状况。中国西部的南北段的地温分布则有着更为明显的差异:南段青藏高原的南部为较高地温分布区,而北段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温则偏低,它表明了近代构造活动和强烈隆起的青藏高原和较稳定的塔里木及准噶尔断块区地温分布的差异性。
 
  5.  青藏高原南部的高地温分布区与众多的高温热泉分布是一致的。在其东部和东北部亦有许多高温温泉分布;其北部则很少发现,但却有第三纪及现代火山分布,据此推断西藏高原的北部亦应有一较高地温带存在。但在中国地温分布的研究中这里尚缺乏数据,故暂以较低地温分布区处理。因此必须指出,在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原因及其机制时,只注意藏南地区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北部包括地温分布在内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
 
  6.  讨论地温分布时注意到大区域的地温分布与地壳结构之间有密切关系,后者是控制地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壳厚度与地温分布成反向关系,地尧厚者地温低,薄者地温高。但在地壳中存在低速层的情况下,贝IJ又反映了低速层的埋藏情况;如西藏高原地壳厚近70km,但低速层埋藏在30-50km,且在20km左右又有热岩体的情况下,则反映为较高地温分布区。
 
  因此,地温研究常作为了解地下深部结构及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许多深部的信息。
 
  7.地温分布做为地球物理场的一部分,它与地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都有着重大关系,本书概括地介绍了它在地质构造、成矿理论、油气生成等研究方面的应用;并着重探讨了它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温预测、油气藏的找寻、地震区划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可以预见,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地温研究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人们的重视。
 
  8.  中国地温分布的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及山区。若要等到各个地区都有钻孔测温数据控制时再进行研究,那将为时已晚。在目前条件下利用分布在全国的上万口钻井地质资料及数千口钻井的测温数据,并利用温泉的SiO2温标,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进行对比校正,对全国地温进行研究,就有可能给出中国地温分布的轮廓,为当前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本书就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它能起到这种作用,作者将感到欣慰。我们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钻孔测温数据将更加丰富,中国地温分布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并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