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山西地热资源分布概况

  山西具有较丰富地热能资源山西地热资源的形成、 类型与分布受本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控制。全省地热资源形成类型按地热水资源形成的地质作用和赋存条件,可分为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型和褶皱隆起断裂型两种类型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型为山西省地下热水资源的主要类型,山西地质构造的特点是受祁吕贺系前弧东翼的控制又遭到新华夏体系的干扰, 在山西中部形成了呈多字型雁行排列的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自北而南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 运城盆地。
 
  这些盆地也是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盆地中部和边缘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绝大部分破坏性地震也集中在这一地区,为著名的地震带。物探资料表明,有的深大断裂,直断至地壳深处,切至莫霍面,如沿断裂有新生代玄武岩多期喷发亦可证实。临汾盆地人工地震测探资料也说明汾河断裂已切至莫霍界面。一系列深大断裂,形成沟通热源和热水活动的通道。盆地上覆巨厚的松散细粒堆积,形成很好的保温盖层。大气降水入渗及地表水渗漏补给,水量较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较好。深部的地热以传导的方式向地表运动, 并将岩石及其充填的孔隙水,裂隙水,经深部热能加热而形成地热水,贮存在松散沉积层的孔隙热储层内, 或贮存于盆地基底的基岩裂隙岩溶热储层内,通过传导或水热对流,向地面运动。因此,在盆地边缘断裂带及盆地基底部分隆起部位,形成与分布着30多处地热导常区, 地热梯度一般为3.5℃/100m,高者可达7℃/100m,北起天镇县长城脚下,南至临猗县黄河岸边,均有温泉地热井出露,水温在20℃~89℃之间,最高达104℃。褶皱隆起构造类型地热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构造隆起地区,受断裂构造控制,活动性断裂发育。大气降水和河水渗入补给经深循环而形成地热水,水温较高,矿化度一般小 于1mg/L。如浑源县汤头温泉区,位于恒山隆起带东端与唐河断裂带复合部,温泉水温在60℃以上。盂县寺平安温泉区, 构造单元属五台山隆起带南端,太行山断裂隆起中断西侧, 与滹沱河谷三组断裂带的交汇处,总矿化度0.77~0.89mg/L。迄今为止,山西还没有发现近代火山或岩浆活动类型的中、高温地热资源。全省调查、勘探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仅限于热水型地热的热效益。主要分布在省内中部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5大盆地的临猗、夏县、襄汾、曲沃、太原、清徐、忻州、定襄、原平、阳高、天镇、浑源等32个县市区内。从已发现的上述地热田地热水出露点看,相对集中在运城、临汾、忻州、大同4大盆地中。全省勘探考察发现水温在20℃以上的地热水出露点200多处,其中天然出露的温泉25个,水温以20℃~40℃的热水为主,41℃~60℃的热水次之,61℃以上的地热水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