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江西温泉蓄水构造分析

  蓄水构造是由含水层(带)与隔水层构成的能够蓄集地下水地质构造。构成蓄水构造的基本要素有四个:l)透水岩层(或构造)做为蓄水的介质;2)相对隔水的岩层或岩体使水不致向层(带)外散失,阻水体使含水层(带)中的水不致沿层散失;钓适当的补给排泄条件。
 
  易形成温泉的含水构造条件
 
  (1)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构造交叉部位因受多期多次构造作用,岩石特别破碎,所以这些构造交叉部位岩石透水性条件良好。如前所述,江西NE向构造与Nww构造相切部位往往有温泉出露;庐山一星子温泉、赣南横逸地区温泉等出露条件都属于这类含水构造的典型实例。
 
  (2)花岗岩体与变质岩接触带被晚期断裂构造交切的部位:接触带本身也是一个构造带,晚期断裂构造与之交切也造成该处裂隙发育,提高了透水性并切穿了上覆相对隔水层,而使热水流出地表。属于这类含水构造的温泉有武宁县温汤温泉、宜黄县兰水温泉、资溪县德水温泉、南丰县石阻温泉、铜鼓县古桥汤里温泉、宜春洪江温泉等‘其出露地质条件可具体见宜黄县兰水温泉示意图(图3)。
 
  (3)断陷红盆边缘出露的温泉:江西红盆分布受区域性大断裂控制,多为断陷盆地,发育在红层中的晚期断裂构造与主构造(控盆构造)交切部位,造成岩石破碎,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例如石城县九碟温泉,龙南县夹湖公社两头江花树下温泉。
 
  (4)压扭性断裂构造影响带及后期张性构造复活部位:透水性良好,区域性深大断裂多为压性和压扭性构造,这种构造的构造岩本身压密,透水性不好,但在某些部位的构造影响带透水性有所提高,尤其是当晚期构造与之交切使之复活,并改变其方向或性质时,其透水性条件可以得到改善,所以有的温泉可沿区域性大断裂方向呈线状泉群出露。
 
  (5)断裂一岩溶富水构造:断裂构造两盘有可溶性岩石时,可造成有利的透水条件。岩溶现象可沿构造的本身和两侧发育。江西湖南的温泉都有这种富水构造类型。这种温泉一般温度低、水量大。例如江西德兴县万村公社渡头一新屋下岩溶温泉,就是灰岩与变质岩接触带沿构造发育的岩溶型温泉,水温27一28.5℃,涌水量总计约几十升/秒。
 
  (6)硅化破碎含水带:早期构造被硅质充填形成硅化带,以后为晚期构造重新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因硅化带岩性脆,受晚期构造破坏后透水性能良好。例如崇仁县马鞍坪温泉。
 
  (7)其他较好的富水构造:构造转弯处富水条件好。例如,修水县汤桥温泉,出露于花岗岩体内北东向构造转向东西向构造的转弯处,形成线状泉群分布。在区域性构造两端由子应力释放所造成的岩石破碎形成富水条件。另外,在火山洼地中常发育有层间破碎带,可成为火山岩地区温泉形成的良好构造条件。
  形成温泉的隔水条件
 
  综合上述各种含水构造,就其产状以脉状为主,灰岩地区有岩溶泉,火山活动地区可能有似层状含水构造。以脉状水而言是沿构造裂隙发育的,其发育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决定于构造裂隙的规模大小、构造的性质以及构造的活动性。这种脉状热水的隔水边缘是构造所在岩体(层)本身,因为构造破碎由构造中心向外逐渐减弱,并渐变为未破碎的岩石而隔水。在构造形成后,沉积在构造之上的上覆岩层可成为构造脉状水的上覆隔水层。
 
  燕山期花岗岩;4.断层;5.温泉
 
  溶热水,其分布受岩溶发育范围限制,岩溶沿早期构造裂隙发育形成裂隙岩溶水,岩溶不发育地区形成相对隔水层,并在被后期构造切割处或受隔水岩体阻档而形成温泉。
 
  形成温泉的阻水构造条件:
 
  仅有蓄水介质,隔水条件而没有一定的阻水构造,也不能形成温泉而使热水流出地表。就江西省温泉的形成而言,有以下的阻水构造。
 
  (l)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或平移断层可以起阻水作用。如抚州青莲山温泉的蓄水构造是青莲山一铜山正断层,而阻水构造则是余家平推断层,该断层既起到阻水作用,又起到切割青莲山一铜山正断层上覆相对隔水层的作用,使温泉沿余家断层的方向出露。又如崇仁马鞍坪温泉的出露是由于张家岭正断层(蓄水构造)被晚期平推断层(F2)所阻,使热水沿张家岭断层方向呈线状出露(图6)。
 
  (2)岩体(花岗岩、基性岩体等)、岩墙和岩脉阻水作用。岩溶发育地区一些侵入岩体如花岗岩或其他基性岩体可起到阻水或回水作用,从而使温泉出露地表。如德兴万村公社渡头温泉,出露地西部、西北部有大片二迭纪茅口灰岩出露,且岩溶发育,在温泉附近有燕山期花岗斑岩岩体侵入,起到阻水、回水作用,使热水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岩墙、岩脉阻水,在火山洼地发育的层间破碎带中,循环的地下热水常常被高角度的侵入岩墙或岩脉所阻,地下热水出露地表形成温泉。